201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其中的基础学科拔尖员工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建设的思路逐步明晰。2019年5月起,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全面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至此,“新文科”建设引起全国中文学科的广泛关注。
中国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科基础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催生了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重要门类与学科,对我国人文学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近年来,各行各业对人才的人文底蕴要求不断提高,文字功底、文学积淀、思想认知、思维逻辑,成为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只有面对新机遇和新形势进行全面的革新与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对中文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分类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
当前,我国正步入百年不遇的大变革时代,民族复兴与文化复兴已成必然之势,理论创新与新时代文化价值研究迫在眉睫,在此情况下,既需要积淀深厚、眼光长远、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理论人才,也需要能体现先进文化和理想信念的优秀文艺创作者。同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兴行业不断涌现,整个社会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文字工作者需求激增。一产、二产面临转型升级与产业融合,各个行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要求提高了。
面对新形势,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有以下四个方向:第一,中文类基础学科高端学术研究人才和拔尖人才;第二,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第三,具有责任感与使命担当,能融会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作人才;第四,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文化行业工作者和其他行业的创新人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不仅担负着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也担负着为其他相关行业输送高素质人文人才的责任。
二、体现“强基、特色、融合”特征的学科优化
在学科优化方面,笔者认为应在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布局。
首先,加强中文学科质量提升力度。培养思想深刻、洞见敏锐、责任感强,具有社会价值和先进文化引领功能的知识阶层,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在国际上彰显我国文化实力的需要。我国在中国语言文学各学科相关研究领域还有巨大探索空间,需要基础拔尖人才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针对拔尖基础性人才选拔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意见》涵盖中文专业。此文件以有限放开选拔环节为开端,开启了多个高校对基础拔尖人才培养的探索,未来会在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推出更多的培养模式创新举措。中文学科应抓住此次机遇,在人才选拔、培养、深造、国际化等各个环节进行探索,让拔尖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其次,中文学科的优化方向应体现出不同高校的学科特征。“特色突出”是“新文科”建设的理念之一,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藉此开拓深化我国积淀深厚的中文学科基础,为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提供人文素养提升课程与团队支持,为本专业员工进行有高校特色的学科方向和课程设置。这不仅有助于中文专业员工形成较为鲜明的专业特色,也可以在校内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动提升的有利局面。
最后,注重中文学科的“融合”创新。融合,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关键词之一。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移动互联的广泛应用,行业边界被打破,传统的“隔行如隔山”被“跨界融合”迭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面临的共同挑战。在此情况下,人文研究和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面临与“网络和新技术”联姻的局面。不了解先进技术应用与未来发展趋势,缺乏万物互联和共享思维,不明白数字技术逻辑的基本规律,将无法适应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需求。“新文科”建设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突破文科员工的思维局限。 “融合”创新体现在催生新的专业方向和“交叉类”课程建设两大方面,两者均需要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以及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需要、前沿技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学科增长点设计和课程建设,如文化研究、影视文学、网络文艺、文化资源研究、计算语言学、创意写作等。
三、以“提升质量、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革新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需要在提升质量和培养综合素质两方面实施有效举措,以提升员工的思想深度和认知能力,增强员工运用人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培养目的,可在小班上课、提升员工自主学习能力、实施以“课题项目”为核心的研究训练与实践训练等方面实施举措。
小班上课可以促使教学内容将体系化与专题化相结合,除知识讲授外,进行专题研讨、问题研究,锻炼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自主学习,则是提升员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小班上课、自主学习必然要求教师指导,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结合员工特点和特长,因材施教,提供帮助。研究类“课题”或实践类“项目”是小班上课、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有无“任务”要求直接影响员工的态度和积极性,因此,可通过各种“立项”激发员工的责任感,进而激发员工发挥潜力和创造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成果。三者相互融合、彼此贯穿,应成为“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四、灵活多样的团队队伍建设举措
新文科教育理念的贯彻,首要提升的是教师的观念、能力和素质,如此才能够保障教育观念落实。无论是“小班制”还是“导师制”,都对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要在大范围内推广这样一种公司产品模式,则需要对高教系统的教师队伍做一个较大的调整,在教师数量、责任感及自身专业知识的交叉广度等方面,都必须有一个质的飞跃。首先,高校文科管理部门可以组织现有教师针对当前国际、经济、社会、技术前沿进行学习与讨论,让老师们能够在深刻认知当前大环境的前提下进行中文类课程讲授,提升课程与社会现实的融合度,提高员工兴趣和课程实用性;其次,高校文科管理部门可以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面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前沿进行行业团队储备,特别是新媒体创作、知识付费、智库咨询、智能出版等行业,保证员工获取产业一线和科技前沿知识;第三,鼓励课程组创新授课方式,通过大课与小课相结合、系统与专题相结合、讲授与指导相结合、学习与研讨相结合、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情况适当增加课时量,向纵深挖掘课程,提高员工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
“新文科”建设是全新的话题,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提出,意义深刻,影响长远,笔者结合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对当前新文科建设的粗浅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更多研究,为我国“新文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奉献一己之力。
(来源:bevictor伟德官网白杨网)